- Published on
- Published on
- Published on
譬如考试还有最后五分钟了,一看还有一道大题没写。于是只好快速阅读题干,拣些有用的东西推砌上去,一边写还一边看着时间,想要绞尽脑汁利用好每一秒钟;可是饶是心理冷静无比,你还是感到背后升起一股又痒又热的急流,直冲到胸口,于是不经额头挂满了汗珠。直到后来看到“肾上腺素飙升”的说法,才知道当时的感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(紧急情况下增强反应能力的一种激素)。
所以有的时候日常会有的感受,在听了科学的解释后才会恍然大悟:原来是这么回事。
突然想说这个是因为和SM,SP相关的内啡肽,我最近也有了新的体验。觉得其实没什么神秘的,而且在真正的日常也会出现,例如在欣赏普通的文艺作品时也常常发生作用了。
(关于内啡肽,痛觉,快感的趣文: 这是人类独有的嗜好,科学家曾经试图让老鼠也爱上辣椒,但却未能成功” (因为辣感其实就是一种痛感), “扑热息痛不仅缓解了消沉情绪,也降低了愉悦感受——这表明两种情绪共用相同的生物学路径”。这种痛感和快感相联系的机制,当然不止限于表观(身体),也包括心理活动,也就是为啥单单阅读也能让人感觉很爽的原因了(感谢pixiv的创作者!)。
但对这种机制,我觉得还得加上一点,在对痛苦忍耐的过程中,人体才会大量释放内啡肽;就像真正喜欢吃辣的人,就算“被辣到了”,也会很愉快,忍忍再接着吃。不喜欢吃辣的人,并非在对辣的知觉上和爱好者有何不同,只是不想忍罢了(当然也有耐受度差异,但意思就是感受没有差那么多)。
很多人回忆被文艺作品唤起性癖的地方,会说到某些直接相关的情景(例如“爸爸的花儿落了”里出现的体罚),我仔细想了想,我的经验完全不同。那篇文章,我能感受到一种慌乱的情绪,完全盖过了可以引发共情的痛感。我反而是看到孔子整天强调”克己复礼“,在没必要的时候也很辛苦地搞那些繁文缛节,觉得他是不是有点毛病,有点儿”不对了“。
有些场景我会反复回想,感受和看SP文或者漫画感受类似,一个是“张良易履”,但是和张良的行为没那么大关系,而是他最后一次收到无理要求的反应,“良愕,欲殴之,为其老,强忍”,人要是没有情绪,那忍耐好像也就没有意义了(恐怕也就没有内啡肽什么事了)。还有一个情景,是“福尔摩斯-”巴斯克维尔的猎犬“里的,说老福本来已准备万全,准备伏击那只恶犬,但一见到的时候,还是生物本能地被吓得跌坐在地(对猛兽的恐惧),然而纵然如此,华生还是看到他挣扎着起来拿起手枪,射杀了这只恶兽。我很难忘记这个场景,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显出了主角”人情味“的一面,是我总是在想,那一定很难忍受吧,竟然能忍受下去。。。
最近在看一部英剧”呼叫助产士“(第一季),我又产生了类似的感受。主角本是个生活过的不错的中产阶级,但因为在伦敦东区做护士/助产师的缘故,接触了很多穷人,和他们无可奈何的生活。同情却又无能为力,因此诞生的痛苦,甚至比悲惨生活本身更让我着迷。看到主角救助过的年轻女子成功诞下孩子,却因为未成年又没有家庭而被强迫夺走女儿,像饿鬼一样趴在窗户上喊”凯瑟琳“(她给孩子取的名字),情绪已经到达某种极限了。但是当主角赶到,被喊着全名,质问孩子去哪了都时候,那种感受更无可比拟。面对对方曾经的信任无言以对,对渺小自己的某种愤懑,以及只能继续坚守职业,做些力所能及事情的,忍耐。
我就感觉这就是内啡肽吧,虽然没有证据: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