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ublished on
- Published on
- Published on
这是一个少年游子认祖归宗却永远将自己当成外人的故事。
中书令右丞大人,早年间在江湖上有一段风流往事,得了个天资英奇的儿子。原想一家人和和美美,可江湖女子性情刚烈,断不受娥皇女英的委屈。嗯,这是一个少年游子认祖归宗却永远将自己当成外人的故事。
一看相爷如何步步为营,收了个贴心又能干的好儿子。
二看少年何如日久见人心,渐渐认清爹是亲爹,弟是亲弟,夫人也还不错的事实。
三看小儿子如何欢脱讨喜,终于过上了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幸福生活。
声明:
1.不定时更新,但不坑。
2.背景架空。
景和二十九年,天子近臣修齐远禀雷霆之威,查办西北道贪腐巨案,洞破靖西王叛国谋反,边境烽火直抵兖州。辅国大将军齐烈率九万铁骑平乱,连复三州十一县。入献州,遇奇毒巨阵,伤亡颇重。幸有少年,毛遂自荐,先解奇毒救将士于水火,又助大军破敌阵,力战其统帅,生擒靖西王,逼降敌国。
景帝称:天纵奇才,一时无两。
大军凯旋,景帝亲迎至都城以外,文武百官相随。修齐远至此方见他那长在江湖里的儿子——修世延。
少年将军,银铠长枪,挺拔俊秀,眉宇间光华璀璨,自有一腔洒脱的桀骜,偏又沉稳得恰到好处。英气勃发,眸光烈烈,虽在一众将军之后,却是掩不住的神采飞扬。
景帝用余光瞥了一眼修齐远,虽是臣属家事,可按辈分,这惊才绝艳的少年,该唤他一声师伯才是。
大宴群臣,逐一封赏。修齐远堪破惊天疑案,可谓居功至伟,可他不惑之年已官至中书令,是“特奉特制”所言直达天听的近要之臣,已是赏无可赏的尊荣,虽然景朝可容异姓王,但时机尚早。他那养在身边的幺子尚在国子监蒙学,无份可领。倒是这长子,孤悬于外,却在危难之际亲身用命、赴汤蹈火,做个正三品冠军大将军绰绰有余。
军中简朴,修世延又是被舅舅娇养长大,许久不见这样精致的菜肴,正专心致志大快朵颐。忽被同席的刘将军磕了磕臂肘,这才恍然发现,陛下正一脸慈爱地望向自己,至于他老人家说的话,早就随着酒肉入腹,何曾落下半个字在心里!
刘将军怒其不争,却极快地压低声音提示道:“陛下有意封你为冠军大将军,还不谢恩!”
修世延从容起身,顾不得手上的油渍,长袍一敛,俯身长拜道:“小子虽长于草莽,但知男儿生当为国尽忠,为陛下效力。此番边塞一行,获益良多,相形之下,更自觉卑鄙,不敢忝居朝堂,贪享皇恩,请陛下明鉴。”
这一席话说得是不卑不亢、情真意切,若不是亲眼见他故意选了个偏僻的位置,毫无顾忌地喝酒吃肉,时不时对席间歌舞摇头兴叹大感失望,又罔顾他们君臣言谈,自己逍遥。景帝几乎信了,这小子便是这样一个谦卑又恭谨的少年君子,可到底是心存敬畏,辞恩不受,还是以战扬名,要故意气一气他那老子,明眼人都心中有数。
“世延不必过谦,齐老将军多次向朕谏言说孺子可继。念你年少,且不必受军职约束,就做个挂名的从三品武将吧。俸禄照发,将军府邸朕先叫人给你挑着。所幸,中书令家宅够大,也不差你这一间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修齐远抢先应了话。
修世延抽抽嘴角,他再怎么逍遥混世也知道陛下所言即为圣旨,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他哪有胆子违逆。早知如此就不该来这都城,修齐远又不是什么三头六臂的人物,有什么可好奇的!
龙威卫大统领亲自将人送回修府,修世延自知打不过,索性就断了逃跑的心思。进门以后,迎面遇见修杨氏,原本风轻云淡的心境竟起了许多平地波澜,倒也按捺得住,恭谨又疏离地道一声:“见过夫人。”
杨氏微微颔首,将小儿子推前一步,缓声道:“昭儿,去拜见你大哥。”
“世昭见过长兄。”小儿刚到志学之年,却很有大家风范,这拱手礼也是行的情真意切。
世延揖揖手算是还了。
管家按吩咐将东跨院收拾妥当,虽离相爷的屋子最近,却有独门独户,既不疏远又不约束,修世延躺在提早烘暖了的被子里,倒是没有什么多余的心思,毕竟酣战数月又千里行军,早就筋疲力尽,今晚又喝了许多酒,这脑袋一挨上枕头,瞬间就抵挡不住汹涌的困意,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朦胧醒来。
“小的修义,奉相爷令,伺候长公子一应琐事。”
修世延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人吓了一跳,能站在他身边而不被察觉的,想必也是高手。仔仔细细打量一番,这人该是年长自己三五岁,内息强劲,惯用刀剑之类的兵刃,亦善使暗器,轻功一流。派这样一位人物来,到底是伺候还是监视?“替我回相爷好意,在下自幼长在江湖,一向独来独往,亦不劳尊驾。”
修义不卑不亢,更没打算离开:“请公子见谅,属下是相府家奴,断不敢回绝相爷吩咐,您若实在嫌弃,请跟相爷亲禀。”
修世延说不出哪里不舒服,眼前这样的人物若是放在江湖上,不敢说呼风唤雨,可必定备受尊重,哪里说得上什么家奴、嫌弃之类的话,顿时又对这京畿朝堂多了几分厌弃。可他还是将人留下了,一来是不知相府规矩,贸然将人送回,怕累他受难,二来是如此风骨的人物,确实不愿折辱了他。